JDK源码系列(三)
本文最后更新于 36 天前,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。

HashMap 类


基础概念


定义


Hash 表也称为散列表,也有直接译作哈希表,Hash表是一种根据关键字值(key - value)而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。

哈希表,它是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记录,以加快查找的速度。这个映射函数叫做散列函数,存放记录的数组叫做散列表,只需要 O(1) 的时间级

HashMap的实现不是同步的,这意味着它不是线程安全的。它的key、value都可以为null,但 HashMap 中的映射不是有序的。

注意

  • 散列函数可能存在冲突,解决冲突有两种方法
  • 开放寻址法:从冲突的位置开始,向后查找第一个可以插入的位置
  • 拉链法:在冲突的位置后面追加节点使之成为链表

由于开放寻址法可能造成二次冲突,因此大多情况下采用拉链法解决


版本对比


JDK1.8 前 HashMap 的数据结构


  • JDK 8 以前 HashMap 的实现是 数组+链表,即使哈希函数取得再好,也很难达到元素百分百均匀分布。
  • 当 HashMap 中有大量的元素都存放到同一个桶中时,这个桶下有一条长长的链表,极端情况HashMap 就相当于一个单链表,假如单链表有 n 个元素,遍历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(n),完全失去了它的优势。


JDK1.8 后 HashMap 的数据结构


  • JDK 8 后 HashMap 的实现是 数组+链表+红黑树
  • 桶中的结构可能是链表,也可能是红黑树,当链表长度大于阈值(或者红黑树的边界值,默认为8)并且当前数组的长度大于64时,此时此索引位置上的所有数据改为使用红黑树存储。


类构造器

public class HashMap<K,V> extends AbstractMap<K,V>
    implements Map<K,V>, Cloneable, Serializable {

JDK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抽象类 AbstractMap ,该抽象类继承 Map 接口,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实现所有的 Map 接口方法,就可以选择继承抽象类 AbstractMap 。

HashMap 集合实现了 Cloneable 接口以及 Serializable 接口,分别用来进行对象克隆以及将对象进行序列化。

注意:HashMap 类即继承了 AbstractMap 接口,也实现了 Map 接口,这样做难道不是多此一举?

据 java 集合框架的创始人 Josh Bloch 描述,这样的写法是一个失误。在java集合框架中,类似这样的写法很多,最开始写java集合框架的时候,他认为这样写,在某些地方可能是有价值的,直到他意识到错了。显然的,JDK 的维护者,后来不认为这个小小的失误值得去修改,所以就这样存在下来了。


字段属性


//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时,通过该字段进行版本一致性验证
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= 362498820763181265L;
//默认 HashMap 集合初始容量为16(必须是 2 的倍数)
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= 1 << 4; // aka 16
//集合的最大容量,如果通过带参构造指定的最大容量超过此数,默认还是使用此数
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= 1 << 30;
//默认的填充因子
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= 0.75f;
//当桶(bucket)上的结点数大于这个值时会转成红黑树(JDK1.8新增)
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= 8;
//当桶(bucket)上的节点数小于这个值时会转成链表(JDK1.8新增)
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= 6;
/**(JDK1.8新增)
* 当集合中的容量大于这个值时,表中的桶才能进行树形化 ,否则桶内元素太多时会扩容,
* 而不是树形化 为了避免进行扩容、树形化选择的冲突,这个值不能小于 4 * TREEIFY_THRESHOLD
*/
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= 64;

/**
* 初始化使用,长度总是 2的幂
*/
transient Node<K,V>[] table;

/**
* 保存缓存的entrySet()
*/
transient Set<Map.Entry<K,V>> entrySet;

/**
* 此映射中包含的键值映射的数量。(集合存储键值对的数量)
*/
transient int size;

/**
* 跟前面ArrayList和LinkedList集合中的字段modCount一样,记录集合被修改的次数
* 主要用于迭代器中的快速失败
*/
transient int modCount;

/**
* 调整大小的下一个大小值(容量*加载因子)。capacity * load factor
*/
int threshold;

/**
* 散列表的加载因子。
*/
final float loadFactor;

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上面几个字段:

  • Node<K,V>[] table
    • 我们说 HashMap 是由数组 + 链表 + 红黑树组成,这里的数组就是 table 字段
    • 初始化长度默认是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= 16,且 JDK 声明数组的长度总是 2的 n 次方(一定是合数)
  • size
    • 集合中存放 key-value 的实时对数
  • loadFactor
    • 装载因子,是用来衡量 HashMap 满的程度
    • 计算HashMap的实时装载因子的方法为:size/capacity,而不是占用桶的数量去除以capacity
    • capacity 是桶的数量,也就是 table 的长度length
    • 默认的负载因子0.75 是对空间和时间效率的一个平衡选择,建议不要修改,除非在时间和空间比较特殊的情况下,如果内存空间很多而又对时间效率要求很高,可以降低负载因子loadFactor 的值;相反,如果内存空间紧张而对时间效率要求不高,可以增加负载因子 loadFactor 的值,这个值可以大于1
  • threshold
    • 计算公式:capacity * loadFactor
    • 这个值是当前已占用数组长度的最大值。过这个数目就重新resize(扩容),扩容后的 HashMap 容量是之前容量的两倍

构造函数


默认无参构造函数

/**
* 默认构造函数,初始化加载因子loadFactor = 0.75
*/
public HashMap() {
    this.loadFactor = DEFAULT_LOAD_FACTOR; 
}

指定初始容量的构造函数


/**
*
* @param initialCapacity 指定初始化容量
* @param loadFactor 加载因子 0.75
*/
public HashMap(int initialCapacity, float loadFactor) {
    //初始化容量不能小于 0 ,否则抛出异常
    if (initialCapacity < 0)
      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Illegal initial capacity: " +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);
    //如果初始化容量大于2的30次方,则初始化容量都为2的30次方
    if (initialCapacity > MAXIMUM_CAPACITY)
        initialCapacity = MAXIMUM_CAPACITY;
    //如果加载因子小于0,或者加载因子是一个非数值,抛出异常
    if (loadFactor <= 0 || Float.isNaN(loadFactor))
      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Illegal load factor: " +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oadFactor);
    this.loadFactor = loadFactor;
    this.threshold = tableSizeFor(initialCapacity);
}
// 返回大于等于initialCapacity的最小的二次幂数值。
// >>> 操作符表示无符号右移,高位取0。
// | 按位或运算
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(int cap) {
    int n = cap - 1;
    n |= n >>> 1;
    n |= n >>> 2;
    n |= n >>> 4;
    n |= n >>> 8;
    n |= n >>> 16;
    return (n < 0) ? 1 : (n >= MAXIMUM_CAPACITY) ? MAXIMUM_CAPACITY : n + 1;
}

确定哈希桶数组索引位置


前面我们讲解哈希表的时候,我们知道是用散列函数来确定索引的位置。

散列函数设计的越好,使得元素分布的越均匀。

HashMap 是数组+链表+红黑树的组合,我们希望在有限个数组位置时,尽量每个位置的元素只有一个,那么当我们用散列函数求得索引位置的时候,我们能马上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是不是我们想要的,而不是要进行链表的遍历或者红黑树的遍历,这会大大优化我们的查询效率。

我们看 HashMap 中的哈希算法:

static final int hash(Object key) {
    int h;
    return (key == null) ? 0 : (h = key.hashCode()) ^ (h >>> 16);
}

i = (table.length - 1) & hash;//这一步是在后面添加元素putVal()方法中进行位置的确定

主要分为三步:

  • 取 hashCode 值: key.hashCode()
  • 高位参与运算:h>>>16
  • 取模运算:(n-1) & hash

这里获取 hashCode() 方法的值是变量,但是我们知道,对于任意给定的对象,只要它的 hashCode() 返回值相同,那么程序调用 hash(Object key) 所计算得到的 hash码 值总是相同的。

为了让数组元素分布均匀,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把获得的 hash码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( hash % length),但是计算机都是二进制进行操作,取模运算相对开销还是很大的,那该如何优化呢?

HashMap 使用的方法很巧妙,它通过 hash & (table.length -1) 来得到该对象的保存位,前面说过 HashMap 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 2 的 n 次方,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优化:

  • 当 length 总是 2 的 n 次方时,hash & (length-1) 运算等价于对 length 取模,也就是 hash % length
  • 但是 & 比 % 具有更高的效率,比如 n % 32 = n & (32 -1)

在 JDK 1.8 中还有另一个优化点,高位参与运算,hashCode() 得到的是一个32位 int 类型的值,是通过hashCode()的高16位 异或 低16位实现的:

  • (h = k.hashCode()) ^ (h >>> 16),主要是从速度、功效、质量来考虑的
  • 这么做可以在数组table的length比较小的时候,也能保证考虑到高低Bit都参与到Hash的计算中,同时不会有太大的开销

最后一点:

  • 当 length 为 2 的 n 次方时,参与计算时 length - 1 的最低一位是 0
  • 因此,hashcode 和 length - 1 做 & 运算时,最后一位的结果永远为 0
  • 这就导致永远缺少 1 位参与散列运算,导致散列函数只能映射到数组一半的空间
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保证数组的长度必须要求是 2 的 n 次方


添加元素


//hash(key)就是上面讲的hash方法,对其进行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处理
public V put(K key, V value) {
    return putVal(hash(key), key, value, false, true);
}

/**
*
* @param hash 索引的位置
* @param key  键
* @param value  值
* @param onlyIfAbsent true 表示不要更改现有值
* @param evict false表示table处于创建模式
* @return
*/
final V putVal(int hash, K key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,
               boolean evict) {
    Node<K,V>[] tab; Node<K,V> p; int n, i;
    //如果table为null或者长度为0,则进行初始化
    //resize()方法本来是用于扩容,由于初始化没有实际分配空间,这里用该方法进行空间分配,后面会详细讲解该方法
    if ((tab = table) == null || (n = tab.length) == 0)
        n = (tab = resize()).length;
    //注意:这里用到了前面讲解获得key的hash码的第三步,取模运算,下面的if-else分别是 tab[i] 为null和不为null
    if ((p = tab[i = (n - 1) & hash]) == null)
        tab[i] = newNode(hash, key, value, null);//tab[i] 为null,直接将新的key-value插入到计算的索引i位置
    else {//tab[i] 不为null,表示该位置已经有值了
        Node<K,V> e; K k;
        if (p.hash == hash &&
            ((k = p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e = p;//节点key已经有值了,直接用新值覆盖
        //该链是红黑树
        else if (p instanceof TreeNode)
            e = ((TreeNode<K,V>)p).putTreeVal(this, tab, hash, key, value);
        //该链是链表
        else {
            for (int binCount = 0; ; ++binCount) {
                if ((e = p.next) == null) {
                    p.next = newNode(hash, key, value, null);
                    //链表长度大于8,转换成红黑树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binCount >= TREEIFY_THRESHOLD - 1) // -1 for 1s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eeifyBin(tab, hash);
  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//key已经存在直接覆盖value
                if (e.hash == hash &&
                    ((k = e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        p = e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if (e != null) { //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
            V oldValue = e.value;
            if (!onlyIfAbsent || oldValue == null)
                e.value = value;
            afterNodeAccess(e);
            return oldValue;
        }
    }
    ++modCount;//用作修改和新增快速失败
    if (++size > threshold)//超过最大容量,进行扩容
        resize();
    afterNodeInsertion(evict);
    return null;
}

①、判断键值对数组 table 是否为空或为null,否则执行resize()进行扩容;

②、根据键值key计算hash值得到插入的数组索引i,如果table[i]==null,直接新建节点添加,转向⑥,如果table[i]不为空,转向③;

③、判断table[i]的首个元素是否和key一样,如果相同直接覆盖value,否则转向④,这里的相同指的是hashCode以及equals;

④、判断table[i] 是否为treeNode,即table[i] 是否是红黑树,如果是红黑树,则直接在树中插入键值对,否则转向⑤;

⑤、遍历table[i],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,大于8的话把链表转换为红黑树,在红黑树中执行插入操作,否则进行链表的插入操作;遍历过程中若发现key已经存在直接覆盖value即可;

⑥、插入成功后,判断实际存在的键值对数量size是否超过了最大容量threshold,如果超过,进行扩容。

⑦、如果新插入的key不存在,则返回null,如果新插入的key存在,则返回原key对应的value值(注意新插入的value会覆盖原value值)

注意

if (++size > threshold)//超过最大容量,进行扩容
    resize();

如果在添加元素时,发生冲突,会将冲突的数放在链表上,当链表长度超过 8 时,会自动转换成红黑树


扩容机制


扩容(resize),我们知道集合是由数组+链表+红黑树构成,向 HashMap 中插入元素时,如果HashMap 集合的元素已经大于了最大承载容量threshold(capacity * loadFactor),这里的threshold不是数组的最大长度。那么必须扩大数组的长度,Java中数组是无法自动扩容的,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用一个更大的数组代替这个小的数组,然后将小数组里面的元素向大数组转移。

JDK1.8融入了红黑树的机制,比较复杂,这里我们先介绍 JDK1.7的扩容源码,便于理解,然后在介绍JDK1.8的源码。

//参数 newCapacity 为新数组的大小
void resize(int newCapacity) {
    Entry[] oldTable = table;//引用扩容前的 Entry 数组
    int oldCapacity = oldTable.length;
    if (oldCapacity == MAXIMUM_CAPACITY) {//扩容前的数组大小如果已经达到最大(2^30)了
        threshold = Integer.MAX_VALUE;///修改阈值为int的最大值(2^31-1),这样以后就不会扩容了
        return;
    }

    Entry[] newTable = new Entry[newCapacity];//初始化一个新的Entry数组
    transfer(newTable, initHashSeedAsNeeded(newCapacity));//将数组元素转移到新数组里面
    table = newTable;
    threshold = (int)Math.min(newCapacity * loadFactor, MAXIMUM_CAPACITY + 1);//修改阈值
}

void transfer(Entry[] newTable, boolean rehash) {
    int newCapacity = newTable.length;
    for (Entry<K,V> e : table) {//遍历数组
        while(null != e) {
            Entry<K,V> next = e.next;
            if (rehash) {
                e.hash = null == e.key ? 0 : hash(e.key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int i = indexFor(e.hash, newCapacity);//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索引位置
            e.next = newTable[i];//标记下一个元素,添加是链表头添加
            newTable[i] = e;//将元素放在链上
            e = next;//访问下一个 Entry 链上的元素
        }
    }
}

通过方法我们可以看到,JDK1.7中首先是创建一个新的大容量数组,然后依次重新计算原集合所有元素的索引,然后重新赋值。如果数组某个位置发生了hash冲突,使用的是单链表的头插入方法,同一位置的新元素总是放在链表的头部,这样与原集合链表对比,扩容之后的可能就是倒序的链表了。

下面我们在看看JDK1.8的:

final Node<K,V>[] resize() {
    Node<K,V>[] oldTab = table;
    int oldCap = (oldTab == null) ? 0 : oldTab.length;//原数组如果为null,则长度赋值0
    int oldThr = threshold;
    int newCap, newThr = 0;
    if (oldCap > 0) {//如果原数组长度大于0
        if (oldCap >= MAXIMUM_CAPACITY) {//数组大小如果已经大于等于最大值(2^30)
            threshold = Integer.MAX_VALUE;//修改阈值为int的最大值(2^31-1),这样以后就不会扩容了
            return oldTab;
        }
        //原数组长度大于等于初始化长度16,并且原数组长度扩大1倍也小于2^30次方
        else if ((newCap = oldCap << 1) < MAXIMUM_CAPACITY &&
                 oldCap >=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)
            newThr = oldThr << 1; // 阀值扩大1倍
    }
    else if (oldThr > 0) //旧阀值大于0,则将新容量直接等于就阀值
        newCap = oldThr;
    else {//阀值等于0,oldCap也等于0(集合未进行初始化)
        newCap =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;//数组长度初始化为16
        newThr = (int)(DEFAULT_LOAD_FACTOR *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);//阀值等于16*0.75=12
    }
    //计算新的阀值上限
    if (newThr == 0) {
        float ft = (float)newCap * loadFactor;
        newThr = (newCap < MAXIMUM_CAPACITY && ft < (float)MAXIMUM_CAPACITY ?
                  (int)ft : Integer.MAX_VALUE);
    }
    threshold = newThr;
    @SuppressWarnings({"rawtypes","unchecked"})
    Node<K,V>[] newTab = (Node<K,V>[])new Node[newCap];
    table = newTab;
    if (oldTab != null) {
        //把每个bucket都移动到新的buckets中
        for (int j = 0; j < oldCap; ++j) {
            Node<K,V> e;
            if ((e = oldTab[j]) != null) {
                oldTab[j] = null;//元数据j位置置为null,便于垃圾回收
                if (e.next == null)//数组没有下一个引用(不是链表)
                    newTab[e.hash & (newCap - 1)] = e;
                else if (e instanceof TreeNode)//红黑树
                    ((TreeNode<K,V>)e).split(this, newTab, j, oldCap);
                else { // preserve order
                    Node<K,V> loHead = null, loTail = null;
                    Node<K,V> hiHead = null, hiTail = null;
                    Node<K,V> next;
                    do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xt = e.next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原索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(e.hash & oldCap) == 0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loTail == null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oHead = 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lse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oTail.next = 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oTail = 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原索引+oldCap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lse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hiTail == null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iHead = 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lse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iTail.next = 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iTail = e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} while ((e = next) != null);
                    //原索引放到bucket里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loTail != null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oTail.next = null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Tab[j] = loHead;
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//原索引+oldCap放到bucket里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hiTail != null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iTail.next = null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Tab[j + oldCap] = hiHead;
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    return newTab;
}

该方法分为两部分,首先是计算新桶数组的容量 newCap 和新阈值 newThr,然后将原集合的元素重新映射到新集合中。

相比于JDK1.7,1.8使用的是2次幂的扩展(指长度扩为原来2倍),所以,元素的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,要么是在原位置再移动 2 次幂的位置。

我们在扩充 HashMap 的时候,不需要像 JDK1.7 的实现那样重新计算 hash,只需要看看原来的 hash 值新增的那个 bit 是 1 还是 0 就好了,是 0 的话索引没变,是 1 的话索引变成“原索引+oldCap”。


删除元素


HashMap 删除元素首先是要找到 桶的位置,之后进行判断:

  • 如果是链表,则进行链表遍历,找到需要删除的元素后,进行删除
  • 如果是红黑树,也是进行树的遍历,找到元素删除后,进行平衡调节,注意,当红黑树的节点数小于 6 时,会转化成链表
public V get(Object key) {
    Node<K,V> e;
    return (e = getNode(hash(key), key)) == null ? null : e.value;
}

final Node<K,V> getNode(int hash, Object key) {
    Node<K,V>[] tab; Node<K,V> first, e; int n; K k;
    if ((tab = table) != null && (n = tab.length) > 0 &&
        (first = tab[(n - 1) & hash]) != null) {
        //根据key计算的索引检查第一个索引
        if (first.hash == hash && // always check first node
            ((k = first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return first;
        //不是第一个节点
        if ((e = first.next) != null) {
            if (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)//遍历树查找元素
                return ((TreeNode<K,V>)first).getTreeNode(hash, key);
            do {
                //遍历链表查找元素
                if (e.hash == hash &&
                    ((k = e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        return e;
            } while ((e = e.next) != null);
        }
    }
    return null;
}

查找元素


通过 key 查找 value:

  • 首先通过 key 找到计算索引,找到桶位置
  • 先检查第一个节点,如果是则返回
  • 如果不是,则遍历其后面的链表或者红黑树
  • 其余情况全部返回 null
public V get(Object key) {
    Node<K,V> e;
    return (e = getNode(hash(key), key)) == null ? null : e.value;
}

final Node<K,V> getNode(int hash, Object key) {
    Node<K,V>[] tab; Node<K,V> first, e; int n; K k;
    if ((tab = table) != null && (n = tab.length) > 0 &&
        (first = tab[(n - 1) & hash]) != null) {
        //根据key计算的索引检查第一个索引
        if (first.hash == hash && // always check first node
            ((k = first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return first;
        //不是第一个节点
        if ((e = first.next) != null) {
            if (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)//遍历树查找元素
                return ((TreeNode<K,V>)first).getTreeNode(hash, key);
            do {
                //遍历链表查找元素
                if (e.hash == hash &&
                    ((k = e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        return e;
            } while ((e = e.next) != null);
        }
    }
    return null;
}
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
下一篇